所謂的「商業模式」,指的是一個品牌能夠持續且穩定經營的整體運作方式。
它必須是多面向、系統化的設計,
而非零碎、隨機、片段式的拼湊。
否則,經營者很容易陷入混沌,
無法清楚理解自己究竟是如何成功,或又為何失敗。
因此,在設計商業模式時,必須全面兼顧各個核心要素,
也就是俗稱的:「產、銷、人、發、財」五大環節:
-
產:強化產品的競爭力與吸引力,確保市場需求與差異化。
-
銷:規劃明確的行銷策略,合理配置宣傳與曝光資源。
-
人:建立團隊、拓展合作夥伴,擴大組織的執行與影響規模。
-
發:持續創新,為產品或服務注入獨特性與不可取代的價值。
-
財:嚴謹管理財務流動與資源分配,確保資金運用得當、風險可控。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原則:
你必須確保,能穩定且持續地創造「收入」。
請注意,我所說的是「收入」,而非僅僅是「接案」或「訂單」。
因為真正的目標,不是追逐單一案源,而是打造一個可複製、可擴大、能自動產生現金流的系統。
這才是支撐你事業長久發展的根本。
然而,許多創業者卻本末倒置——
一味專注於搶單與接案,
有些為了搶市場,盲目壓低價格;
有些重金投入行銷,卻忽略了基本獲利結構;
有些則疲於奔命,案子滿檔,收入卻仍然無法支撐理想生活。
如果這只是短期階段性的陣痛,我尚且可以理解。
但令人遺憾的是,有些企業竟將這種低價、高壓、自我消耗的方式,
視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商業模式」,
甚至以「便宜又大碗」作為自我標榜的賣點。
唉——
這種短視近利的經營心態,正是台灣許多中小企業難以升級轉型的根本原因。
大量的接案與訂單,若無法轉化成可預期、可持續、且具獲利能力的收入,
那麼,數量再多又有何意義?
真正有遠見的經營者,應該從一開始就思考:
如何讓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成為市場上值得長期信賴與付費的存在。
這才是打造可持續事業的正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