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場上,生意人最怕遇到一種競爭對手:
那種「不怕死」的。
這裡的「死」,指的是對得失的無所畏懼。
要知道,「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如果你的競爭對手連賠錢都不怕,那就比那些搏命做生意的人還要可怕。
幸運的是,在台灣這樣極端的競爭者並不多。
多數所謂的「激烈競爭」,充其量也只是將價格壓得很低,利潤壓縮到極限。
即便如此,光是這種低價競爭者,
就已經讓許多生意人恨得牙癢癢。
畢竟,低價策略常常導致市場行情混亂,
變相封鎖了正常合理的獲利空間。
面對低價競爭者,該怎麼辦?
事實上,這類競爭者並不可怕。
只要你能提供市場上有別於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並且透過明確區隔與口碑行銷建立自己的價值,
你仍然可以穩穩地佔有一席之地。
但如果你選擇與這種低價對手正面硬碰硬,
只是一味地跟著削價,
那麼,本質上,你和對方並無不同——
只是看誰撐得久一點而已。
面對這類競爭者,你不應該恨他們,
反而應該抱以同情。
因為選擇打價格戰,
通常是資源不足、策略有限的下策。
結果不僅削弱了自身價值,
也可能在市場上失去品牌形象與長遠競爭力。
名利雙失,還有什麼比這更可悲?
真正可怕的對手:不只狠,還有實力
我所說的真正可怕的對手,
是那種不怕死、而且極具實力與戰略眼光的人。
這類競爭者,不僅能提供更優質的商品或服務,
還能設計出讓消費者無法抗拒的價格或體驗。
這聽起來像不可能嗎?
看看你每天都在用的產品吧——
LINE、Facebook、Google。
當年,當多數人還搞不清楚他們怎麼賺錢時,
他們早已靠著大量用戶、規模經濟、數據變現,
實現了遠超乎想像的盈利能力。
這些企業一開始以免費甚至補貼的方式提供服務,
幾乎不給市場其他玩家留任何生存空間,
等到牢牢掌握用戶與市場之後,
才真正釋放出驚人的價值與獲利。
這種潛伏期長、策略縝密的競爭者,才是真正可怕的存在。
小結:
在商場上,
最容易打垮你的,不是砍價的同業,而是那些默默鋪局、悄悄收網的人。
因此,別只盯著低價競爭而焦慮,
更要時刻警惕那些默默打造市場新規則的人。
想要活得久、走得遠,
你的產品、服務與經營策略,
必須有足夠的獨特性、抗壓性與前瞻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