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小市場
台灣的市場很小,
從Iphone的鋪貨順序就看的出來。
而台灣的婚禮市場也是一樣...很小。
風光的廠商很多,但有更多的是苦撐的廠商。
加上這幾年個人工作室到處林立
更加稀釋了這個市場。
知名的案子接不完,無名的案子找不到。
新人還是迷信品牌的。
而品牌是需要時間的。
但未必每個小老闆的氣夠長
撐的到品牌建立起來的那天。
於是,削價競爭。
其實,充滿心酸。
或者,有些廠商口袋較深直接買廣告。
但婚禮入口網站的規則對新廠商並不公平。
於是,花一樣的錢買版面。
但請你乖乖的在前輩後面。
為求出頭,你只好再多花錢買封面。
你如此,別人也如此。
演變成一場砸錢比賽。
最開心者,莫過於平台業者。
也因此,別的老闆有樣學樣。
花大錢,打造一個類似平台。
名稱不同,功能相似。
逼的廠商增加廣告預算。
捨本逐末,受盡欺凌。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知識不是用來炫耀的,而是拿來提前改變命運的
我一直很愛看書,
沒事就喜歡窩在圖書館,一待就是一整天。
不過,坦白說,
我的閱讀很雜、很散,毫無系統可言。
稀奇古怪的書我也隨興翻閱,
涉獵範圍廣,但卻不屬於「正規」學問。
所以,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我並不愛「念書」。
尤其,從小對於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教科書,總有說不出的厭煩感——
那些明明充滿故事的人事物,卻被編寫得無比枯燥乏味,令人提不起興趣。
所幸,今天的我們生活在資訊流通的時代。
網路媒體的便利,讓好文章隨處可得,包羅萬象,觸手可及。
因此,現在的我,花在閱讀上的時間,比過去更多了。
知識的力量,不是「知道而已」
常有人問我:
「為什麼要知道那麼多事情?反正個人力量有限,知道了也改變不了什麼啊。」
這個問題表面上聽起來合理,
但本質上卻忽略了一個關鍵:
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
它能透露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讓你提前準備。
-
它能提醒你歷史曾經上演過的錯誤,讓你少走彎路。
-
它讓你的視野更加遼闊,看得更遠,知道應該走哪條路。
-
它讓你的洞察力更加敏銳,注意到別人忽略的細節。
而往往,成敗的關鍵,就藏在這些細節之中。
閱讀,不只是累積,而是打磨直覺
當你的閱讀量與質量,達到一定的程度,
你會逐漸培養出一種奠基於邏輯與經驗之上的直覺。
這種直覺,會讓你在面對選擇時:
-
判斷更加精確
-
決策更加迅速而正確
你會開始掌握到許多正在醞釀的趨勢,
而這些趨勢,正是未來的機會之源。
如果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
那麼,你便能夠抓住機會,創造出不凡的成就。
小結:知識,是給有準備者的最大禮物
閱讀,不僅僅是興趣,
它是讓你在紛亂世界中看得更清楚、走得更穩健的武器。
當大多數人還在感嘆現實無情時,
有知識、有準備的人,已經默默在為未來鋪路。
知識不一定能立刻改變世界,
但它能改變你自己,
而改變自己,就是改變世界的起點。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如果你這麼優秀,為什麼只選擇為別人打工?
創業,既是未知,也是成就感的來源
創業之所以讓人感到害怕,
就在於它的過程充滿了不可預知的挑戰與變數。
但同時,
創業之所以令人著迷,
也正是因為必須不斷面對、跨越這些未知。
為什麼成功的人,依然每天超時工作?
許多成功的創業者,早已累積足夠的財富,
生活無虞,財務自由。
但奇妙的是,他們仍然每天持續超時工作,
絲毫沒有停下來「享受人生」的打算。
一般人往往不理解,
甚至在心底暗自嘲笑:
「這些人也太不懂享受了吧!」
但事實上,
對創業者而言,創業的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享受。
事業,像是自己的孩子
每一個事業體,就像是創業者的孩子。
能夠親手投入、陪伴它成長、看著它茁壯,
這種喜悅與成就感,
只有真正經歷過「孕育」的人,才能深刻體會。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付出,
從來不會單純以「回報」作為衡量標準。
同樣的,對許多偉大的創業者來說,
金錢與財富從來不是他們最在乎的目標。
理念,往往比利潤更重要
真正偉大的事業,
其價值往往源於一個清晰且堅定的理念,
而不是單純追逐利潤的慾望。
事實上,
那些將「賺錢」作為唯一目標的企業,
反而很難長久成功。
因為缺乏靈魂的事業,
終究無法激發出長期投入的熱情,也難以打動人心。
創業,只是人生中的一種選擇
人生充滿了選擇。
每一次選擇,無論是上班、創業,或其他道路,
本質上都伴隨著風險。
創業,其實也只是眾多選擇中的一個而已。
並不需要被過度神化,也不需要被冠上「勇敢」的標籤。
許多人對創業感到恐懼,
是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本能性害怕。
但仔細想想,
上班真的就比較沒有風險嗎?
至少在創業時,
你清楚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挑戰是什麼。
而在上班族的世界裡,
公司內部真正的經營狀況,老闆卻未必會向員工坦誠。
為誰而努力?
如果你在職場上擁有不可取代的專業價值,
那麼,確實能享有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
不滿意?
頂多換個老闆。
但從另一個角度想:
你的優秀,只是在為老闆創造價值。
如果你的能力足以讓公司賴以成長,
那麼,難道不值得試著,
為自己、為自己的夢想,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嗎?
小結:
創業並非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但理解創業精神,
能讓我們即使在為他人工作時,也更懂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因為最終,
無論你選擇什麼路,
真正的主導權,永遠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吳寶春
他是我很欣賞的台灣人之一。
那時候他在得了國際大獎後開了自己的麵包店。
偶然一次機會我在裡面挑麵包的時候他突然出現,
我像個小粉絲也拿起手機也想拍下他的玉照
他看到我在拍他就不動並對我微笑
加上他謙卑、溫和的形象
這樣的人如何不讓人喜歡。
也因為他的好形象遇到不順的事
就很多人跳出來為他抱屈。
公親變事主,總統是最佳代表。
其實,根本不需要如此。
學歷制度有其原則,不能說有原則就是彊化。
要不然又何必給文憑?
他想念EMBA大可去旁聽
一樣學的到東西。
但若是要文憑
學校的確有必要考量其程度是否跟的上
基礎的教育足不足夠銜接這最高階的學程。
否則,學校豈不成了學店?
如果說原則有不合時宜的地方
那就該拿出來檢討,但必須通盤。
吳寶春也說了:不宜只因為他一人而修改法令。
他知道,這樣對很多人其實並不公平。
另外,到國外念書就是人才外流的論點更是可笑。
吳先生不像是忘本的人,學以致用在台灣又何嘗不可。
若認為台灣的教育體化彊化,那新加坡的師資說不定更適合他呢!
而這些事,都不應該是總統的高度應該過分關注的。
就整件事來看:
學校有原則、吳寶春有原則,最沒原則的竟是我們的總統。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低價競爭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悄悄布局的人
在商場上,生意人最怕遇到一種競爭對手:
那種「不怕死」的。
這裡的「死」,指的是對得失的無所畏懼。
要知道,「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如果你的競爭對手連賠錢都不怕,那就比那些搏命做生意的人還要可怕。
幸運的是,在台灣這樣極端的競爭者並不多。
多數所謂的「激烈競爭」,充其量也只是將價格壓得很低,利潤壓縮到極限。
即便如此,光是這種低價競爭者,
就已經讓許多生意人恨得牙癢癢。
畢竟,低價策略常常導致市場行情混亂,
變相封鎖了正常合理的獲利空間。
面對低價競爭者,該怎麼辦?
事實上,這類競爭者並不可怕。
只要你能提供市場上有別於他們的產品或服務,
並且透過明確區隔與口碑行銷建立自己的價值,
你仍然可以穩穩地佔有一席之地。
但如果你選擇與這種低價對手正面硬碰硬,
只是一味地跟著削價,
那麼,本質上,你和對方並無不同——
只是看誰撐得久一點而已。
面對這類競爭者,你不應該恨他們,
反而應該抱以同情。
因為選擇打價格戰,
通常是資源不足、策略有限的下策。
結果不僅削弱了自身價值,
也可能在市場上失去品牌形象與長遠競爭力。
名利雙失,還有什麼比這更可悲?
真正可怕的對手:不只狠,還有實力
我所說的真正可怕的對手,
是那種不怕死、而且極具實力與戰略眼光的人。
這類競爭者,不僅能提供更優質的商品或服務,
還能設計出讓消費者無法抗拒的價格或體驗。
這聽起來像不可能嗎?
看看你每天都在用的產品吧——
LINE、Facebook、Google。
當年,當多數人還搞不清楚他們怎麼賺錢時,
他們早已靠著大量用戶、規模經濟、數據變現,
實現了遠超乎想像的盈利能力。
這些企業一開始以免費甚至補貼的方式提供服務,
幾乎不給市場其他玩家留任何生存空間,
等到牢牢掌握用戶與市場之後,
才真正釋放出驚人的價值與獲利。
這種潛伏期長、策略縝密的競爭者,才是真正可怕的存在。
小結:
在商場上,
最容易打垮你的,不是砍價的同業,而是那些默默鋪局、悄悄收網的人。
因此,別只盯著低價競爭而焦慮,
更要時刻警惕那些默默打造市場新規則的人。
想要活得久、走得遠,
你的產品、服務與經營策略,
必須有足夠的獨特性、抗壓性與前瞻性。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生在這個時代,幸運還是不幸?
生在這個時代,
既是幸運,也是某種程度的不幸。
幸運的是,
我們親眼見證了無數新科技的誕生:
網路、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線上遊戲……
我們擁有豐富有趣的娛樂方式,
物質條件也比上一代優渥許多。
這些進步,本該讓我們心存感恩。
我們比過去的世代,更接近自己想要的人生。
然而,不幸的是,
我們也同時面對了更嚴峻的社會現實:
-
高房價
-
高失業率
-
低薪資
這樣的經濟壓力,成為年輕世代難以揮去的陰影。
小確幸經濟的崛起
正因為買不起車、買不起房,
又受困於職場上的無奈與壓力,
許多年輕人選擇在生活中尋找一些小小的出口。
當現實讓人喘不過氣時,
人們傾向尋找即時且低門檻的慰藉。
於是:
-
咖啡廳
-
小餐館
-
風格小店
這些能夠快速帶來幸福感的小消費場所,越來越多。
人們把微薄的薪水,花在一杯咖啡、一份甜點,
暫時忘記現實的不易,
在小小的滿足中重新找回一點點力量。
微創業風潮的興起
這樣的消費行為,不僅帶動了小型經濟圈,
也啟發了許多人投入微創業的想法。
礙於資金有限、競爭激烈、網路行銷門檻低,
許多年輕創業者選擇了:
-
小型店面
-
外帶式經營
-
甚至無店面的SOHO模式
相比過去以「做大、做廣」為目標的品牌,
微創業講求靈活、精緻、個性化。
只要你有心,並且願意承擔一點風險,
就可以不再仰賴老闆的賞識,
而是真正為自己的夢想負責。
如果成功了,
你將收穫世界上最幸福的職業:
把熱愛的事,變成一生的事業。
那麼,失敗了怎麼辦?
許多人害怕創業失敗,
害怕賠錢、害怕面子、害怕重來。
但別忘了,
有句話說得好:
如果你從未失敗過,表示你還不夠努力過。
回想一下,
你看過哪一位成功、值得敬佩的人,
是從來沒有經歷過挫折的?
與其過度放大失敗的恐懼,
不如問自己:
什麼才是更無法承受的代價?
如果因為害怕,而從未嘗試,
那麼真正的失敗,就是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
小結:
創業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走的路,
但如果你的心中,有一個讓你熱血沸騰的夢想,
如果你發現某個領域讓你願意投入更多熱情與時間,
那麼,至少,給自己一次嘗試的機會。
因為,最大的失敗,不是跌倒;
最大的失敗,是一生沒有試過,卻永遠懷抱遺憾。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爆紅很難?因為你只看到了產品,沒看到生態系
為什麼只靠線上平台,很難真正成功?
許多網路平台的經營者往往抱持著一種天真的想法:
只要我開發出一個革命性的線上平台,或打造一個殺手級應用,自然就會吸引大量用戶湧入。
如果使用人數不如預期,他們便認為只要持續改良功能,
終有一天用戶數會慢慢成長起來。
之所以說這種想法「天真」,
是因為這種單線思考過於理想化,忽略了商業成功的本質。
Online很重要,但不代表萬無一失
沒錯,
在這個時代,如果你的產品或服務沒有「Online」元素,
或者無法透過網路曝光,那麼它幾乎等於「不存在」。
更別說想讓人使用、付費或推廣了。
但,光靠產品本身還遠遠不夠。
世上任何一件成功的事物,都必須同時掌握:「天時、地利、人和」。
這聽起來很老套?
也許是。
但真正能時時刻刻意識到這點並且將其內化到行動計劃中的人,少之又少。
好產品,不等於自然爆紅
即便你的產品真的好,
如果缺乏有效行銷推廣,
或者僅僅寄望於自然口碑傳播,
那麼爆紅的機會非常有限,而且速度會非常緩慢。
除非你具備以下幾種條件:
-
有足夠長期支撐的資源與耐心
-
運氣特別好,剛好搭上趨勢
-
產品本身極具話題性,且大眾迫切需要
-
使用門檻極低,幾乎無需教育市場
否則,
你的成長速度,很可能趕不上競爭者的複製與超越速度。
當競爭門檻只是「線上設計」
如果你的產品核心競爭力,
僅僅是線上介面或功能設計,
那麼你必須特別小心。
因為:
-
設計是看得見的
-
功能是可以模仿的
-
商業模式是可以逆向推導的
通常,設計越好、抄襲越快。
當競爭者出現,並迅速複製你的模式時,
你很容易失去市場領先優勢。
不要忽視Offline的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
真正高明的平台經營者,從不只布局Online。
他們會在Offline(線下)經營不可見的資源與優勢,
例如:
-
建立深度的人脈與資源網絡
-
建構難以模仿的服務體驗
-
打造堅不可摧的社群文化
-
與特定產業鏈形成緊密綁定
當一個商業模式的Offline成分越高,且方向正確,
它就越能成為真正的「競爭門檻」。
最大的好處是:
你的競爭對手,即使想模仿,也摸不清你真正成功的關鍵。
他們只看得到表面設計,卻無法理解,
為什麼同樣的產品,你做的就是特別受歡迎。
小結:
在這個看似一切可以「線上解決」的時代,
真正持久的競爭力,來自於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
別只著眼於產品外觀,
更要從生態系統、資源布局、人脈建設、用戶體驗等各方面,
打造一道道隱形卻堅固的護城河。
因為最終,
能夠被複製的永遠只是表面,
真正難以取代的,是你無形中累積的底層實力。